近日,財政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共同發布《關于加強審計報告查驗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會計師事務所應當按照規定將其承辦的審計報告,上傳至注冊會計師行業統一監管平臺(網址:http://acc.mof.gov.cn,以下簡稱監管平臺)并申請賦碼。
據此,被審計單位、銀行、社會公眾、監管機構等審計報告使用者可以通過統一監管平臺,查驗審計報告是否由依法取得執業許可的會計師事務所出具、是否在統一監管平臺報備,并相應取得全國統一的驗證碼等關鍵信息。據了解,此舉旨在更加有力打擊整頓各類會計數據造假、審計報告造假等行為,促進提升審計質量和會計信息質量,有效發揮注冊會計師行業在維護市場秩序、服務國家建設方面,起到健康而正面的促進作用。
細化查詢流程操作細節
審計報告作為評估企業財務狀況和運營過程信息的重要工具,其真實性和準確性對企業和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的保障具有重要意義。提供虛假審計報告的行為,是對投資者合法權益的肆意侵犯,是對市場經濟秩序的惡意踐踏,其罪責不容忽視。為了更加有效打擊虛假審計報告違法犯罪行為,治理整頓資本金融市場中會計數據作假、虛構交易、美化業績報表、金融欺詐等亂象,財政部等相關部門將監管工作重點放在了“運用信息化手段”上面。
2022年6月30日,監管平臺正式上線運行。該平臺涵蓋了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全生命周期監管的各個環節,實現了相關事項“一口填報、一口辦理、一口辦結”。監管部門、報告使用者和社會公眾可以通過微信掃碼等多種方式,查驗審計報告的“真偽”,簡便易行、全國通用。
此次發布的《通知》則細化落實了相關查詢、賦碼等流程的操作細節內容。
根據《通知》,統一監管平臺設有“審計報告查驗”功能,審計報告使用者可通過被審計單位或者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審計報告右下角的查詢編碼、審計報告電子版或紙質版文件等進行查驗。
根據審計報告使用者掌握查詢資料的情況,設有三種不同的查驗方式:一是快捷查驗。對于掌握查詢編碼的審計報告使用者,可通過編碼查詢會計師事務所名稱、簽字注冊會計師姓名、被審計單位名稱、審計報告出具日期等信息。二是上傳審計報告查驗。對于掌握審計報告電子版的審計報告使用者,可直接上傳電子版審計報告進行查驗。三是報告編碼和財務報表關鍵指標查驗。對于掌握審計報告編碼和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利潤總額、收入總額等財務報表關鍵指標的審計報告使用者,可輸入審計報告編碼和財務報表關鍵指標進行查驗。
不斷擠壓審計造假空間
據財政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監管平臺自上線以來,已實現對會計師事務所在平臺報備的審計報告賦予全國統一的驗證碼。會計師事務所應當加強審計報告報備工作,做到審計報告“應報盡報”,為審計報告查驗工作提供基礎條件。
根據《通知》,監管平臺是審計報告報備、賦碼、查驗的唯一法定平臺;嚴禁會計師事務所以任何非法途徑獲取和使用虛假驗證碼。
《通知》細化了審計報告賦碼的具體內容:會計師事務所應當于審計報告交付委托人前,在統一監管平臺填寫審計報告有關信息、上傳擬出具的正式審計報告并申請賦碼。監管平臺對審計報告賦予驗證碼并自動加密存儲。審計報告上傳時應當加蓋會計師事務所印章、注冊會計師簽名簽章,年度財務報表審計報告還應當在財務報表頁加蓋被審計單位公章。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迅猛,注冊會計師行業迅速興起。會計師事務所原本應該是財務、資本市場中的“看門人”,應該給公司企業的財務賬目“挑刺找錯”。可是一些會計師事務所為了搶奪市場、搶奪資源,對公司企業涉嫌違法違規的財務法律風險選擇“視而不見”,甚至還“美化掩飾”。更有甚者,不惜以身試法,觸犯證券資本市場的監管“紅線”,為部分上市公司財務年報造假“提供便利”,直接從資本“看門人”淪為“放風者”。
為此,我國加強了對金融資本市場的監管力度,執法強度也在不斷加碼。從財政部發布加強會計人員誠信建設指導意見,到建立嚴重失信會計人員“黑名單”制度和聯合懲戒制度,再到近年來一直處于立法“熱度前線”的會計法修訂草案,會計人員“做假賬”的“便利空間”不斷受到擠壓,“會計失信”行為無處遁形。
目前,針對注冊會計師及會計師事務所的管理模式,財政部也在不斷嘗試創新。如2022年2月,財政部公布《會計師事務所自查自糾報告管理辦法》,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建立年度自查自糾報告機制,全面排查風險點,要如實、完整、詳細反映以下各方面存在的問題、整改措施和完成時間。同年7月1日,財政部發布《會計師事務所監督檢查辦法》,對注冊會計師行業實施分級分類監管機制。
未賦碼者會被重點關注
為了夯實審計報告網上平臺查驗的舉措效果,《通知》要求,會計師事務所應當主動向被審計單位提供附驗證碼的審計報告。審計報告使用者應當關注獲取的審計報告是否附驗證碼,并可通過統一監管平臺或手機“掃一掃”等方式進行查驗。財政部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在國有企業審計、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審核等審計報告使用量較大領域,重點加強審計報告驗證碼應用,督促、指導有關企業向會計師事務所獲取附驗證碼的審計報告并進行查驗。
《通知》還明確了追責要求:財政部將未按規定進行報備且未按要求整改、被列為監督檢查重點關注對象的會計師事務所名單,及時告知金融監管總局。中國銀行業協會負責轉發給銀行,各銀行在信貸審核時對相關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報告應當予以重點關注。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分析認為,虛假審計報告問題之所以需要重視,是因為它直接威脅了經濟體系正常運轉。如未發現虛假問題的無保留意見:一些企業的財務出現問題,但審計人員卻選擇故意視而不見,為企業開出一張虛假的健康證明。再如,隱瞞虛假問題的無保留意見:審計人員明知企業存在問題,卻刻意隱瞞,使企業得以逃避監管,給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帶來巨大的風險。還有,不當保留意見:明明應當發表否定意見,卻出具了保留意見,為企業違規行為提供了合法掩護。
審計報告造假最直接的損害是侵犯公司股東、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使其蒙受經濟損失,同時通過隱匿收入、虛列支出偷逃國家稅款,導致國家稅收流失。同時損害國家財經法律法規和會計制度的嚴肅性,特別是讓我國尚未成熟的證券市場飽受虛假錯誤信息的沖擊,嚴重誤導證券投資者的行為,破壞市場游戲規則,加劇市場投機和市場波動,影響社會安定。“加大對各類會計數據造假、審計報告造假等行為的打擊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扶持會計誠信體系建設,能有效防范和制止這類審計報告造假現象肆意蔓延。”施正文說。